■晶瑩如玉 引領天下
Being glittering and translucent like jade and leading the world
【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
宋代,我國名窯林立,名瓷輩出,各自燒造具有特色的產品,如南方景德鎮晶瑩如玉的青白瓷和龍泉窯深綠似海的青釉瓷、北方定窯類銀似雪的白釉瓷、耀州窯裝飾瑰麗的印花青瓷、鈞窯燦若晚霞的色釉瓷以及磁州窯黑地白花瓷。
這六大名窯技術精湛,影響深遠,構成了宋代六大窯系、其中,景德鎮以其精湛的青白瓷生產工藝而異軍突起,引領天下,成為了中國宋代青白瓷窯系中最杰出的代表。
一、漢晉南北朝景德鎮地區窯業
《浮梁縣志》記載:“新平冶陶、始干漢世”,這是有關景德鎮陶瓷始燒年代最早的文獻記載。關于其晉代窯業,明詹珊《師主廟碑》記載了西晉趙慨為景德鎮制瓷業所作出的重大貢獻并被神化的這一歷史。
二、瓷器的發明
瓷的出現經歷了漫長的進化過程,隨著窯爐結構的改進、燒成溫度的提高以及原料的揀選、施釉技術的發明,瓷文化的胚胎徐徐萌動。東漢中晚期,江西洪州窯生產出成熟青瓷,終于擺脫了原始狀態。洪州窯是我國最重要的青瓷發源地之一。
三、茶俗
早在唐代,浮梁便是全國最大的茶葉集散地。白居易"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的詩句描繪出這一地區茶葉貿易盛況。
至宋代,浮梁茶行林立,茶商云集,茶市興旺,制茶技藝日益精湛,其制茶工序主要有:甑中蒸茶→茶中摻料(枸杞、芝麻、綠豆以及龍腦和膏等)→茶、料粉碎→或烹或煮→模中制成→烘干、封存。以此法制成的茶,稱為"餅茶"或“團茶”。飲茶時,人們先將餅茶放入茶具中以沸水泡開,再飲其汁,最后將茶末和佐料一道吃掉。
斗茶,是宋代社會的一種時尚,在士大夫階層廣為風行。斗茶時,人們不僅要比較各自茶的色、香、味,還要斗出哪一種茶具最精美。景德鎮青白瓷茶具晶瑩剔透,素有“饒玉”之稱,是上等的斗茶器具之一,是當時社會財富和地位的象征,因而顯得彌足珍貴。
四、精湛的裝飾技法
宋代,景德鎮青白瓷上靈活多變地采用了刻、劃、印、褐等彩裝飾手法,打破了唐、五代之前以素面陶瓷為主的瓷業格局,凸顯了陶瓷制品的藝術性。
1.刻花
刻花是用竹制或鐵制的刀具在泥胎上斜式刻出線條或者花紋,使圖案呈內深外淺的斜坡狀,這就是獨創的"半刀泥法"。燒成后,深處釉厚、淺處釉薄刻花多用于刻出圖案的輪廓線,使圖案凸起,達到了淺浮雕般的藝術效果。
2.印花
印花是指用刻有裝飾紋樣的模范,在泥胎上拍印出花紋,或用刻有紋樣的模范印坯,直接在泥胎上留下花紋。這兩種技法都稱為印花。燒成后,印花圖案凸起,富有立體感。
五、宋代景德鎮制瓷業
細致的行業分工
宋代,景德鎮制瓷業內部分工極其細致,既有拉坯、利坯和施釉的成型工藝,又有刻花、印花、劃花和雕花的裝飾技法,而且各作坊燒制的產品也不盡相同,有的作坊專門生產粉盒,有的作坊專門燒制花瓶,有的作坊則專門燒制酒壺。由此可見,景德鎮陶瓷生產體系至宋代已基本形成。
六、青白瓷窯系的杰出代表
宋代,景德鎮青白瓷在五代制瓷工藝的基礎上迅速發展、釉色晶瑩剔透,刻印圖案精美,生產規模及產品質量在全國名列前茅,集中代表了我國宋代青白瓷生產的最高水平。
1.鱗次櫛比的宋代景德鎮青白瓷窯場
宋代,景德鎮呈現出“村村窯火,戶戶陶埏”的興旺景象??脊刨Y料顯示,當時,窯場分布在南河、小南河、東河以及昌江等流域,多達160余處,其中,著名的主要有湖田、湘湖、南市街、盈田、塘下、柳家灣、洪家坳及麗陽等窯場。其制瓷規模之龐大,為全國罕見。
2.晶瑩剔透的宋代景德鎮青白瓷
青白瓷,又稱“影青瓷”,創燒于五代,是我國宋元時期的主要瓷器品種之一。其釉色青中泛白,白中顯青,介于青、白兩色之間,釉面瑩潤,如冰似玉。全國各地青白瓷以景德鎮湖田窯制品最為精美。
3.景德鎮湖田窯
湖田窯,位于景德鎮南河邊的湖田村境內,是我國宋代最杰出的的青白瓷窯場。它創燒于五代,鼎盛于宋代,終燒于明代,以燒制青白瓷而著稱于世。其青白釉瓷器色澤如玉,裝飾瑰麗,以質純工巧而冠絕群窯,成為我國宋代青白瓷的巔峰之作。1982年,湖田窯遺址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全國青白瓷窯場的分布
宋代,我國青白瓷生產發展迅猛、窯場星羅棋布。除景德鎮以外、江西南豐、吉州、贛州、寧都、金溪和貴溪;福建德化、泉州、同安、永春、安溪、南安、莆田、福清、仙游、連江、蒲城、崇安、光澤和建寧;廣東潮州、廣州和惠州;廣西藤縣、容縣、桂平及北流;湖北鄂城和武漢;湖南益陽和衡陽;浙江江山和泰順;安徽繁昌;河南中牟等地,都燒制青白瓷。
七、變革中的裝燒工藝
1.【宋代仰燒法】
北宋早期,景隱鎮大量使用匣缽來裝燒瓷器。其工藝流程為:先將墊餅放入匣體內,再把碗坯的圈足套裝在墊餅上,然后把裝有碗坯的匣缽逐件堆疊或柱狀體在窯內焙燒。相對唐、五代支釘疊燒法,它一方面避免了煙塵對坯體的直接污染,確保了制品的外觀質量,另一方面通過重疊裝燒的方法增加了窯室的裝燒量,降低了成本。它是景德鎮陶瓷工藝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一次歷史性的進步!
2.【宋中期多級墊缽覆燒法】
至北宋晚期,景德鎮當地優質的上層瓷石被采掘殆盡,出現了嚴重的原料危機。而中、下層瓷石因耐火性弱,燒出來的瓷器容易變形、故采用多級墊缽覆燒法,即把碗坯覆轉過來裝在多級墊缽內焙燒。此法控制了器物的變形,但是燒出來的瓷器大小不一,不能滿足商家對同一規格產品的訂貨所需。
3.【宋后期支圈組合式覆燒法】
針對多級墊缽覆燒的缺陷,景德鎮在南宋中晚期進行了工藝改革,即把碗坯倒扣在組合式支圈上,組成一個上下直徑相同的圓柱體,再用耐火泥涂抹圓柱體外壁,以此來鏈接支圈,封閉空隙,最后疊壓裝窯。這種覆燒法雖然產量大增,變形基少,而且制品大小一致,但仍然存在芒口的缺陷。
八、宋代景德鎮瓷器專著——《陶記》
《陶記》作者為蔣祈,著作于南宋嘉定七年至端平元年(公元1214年——公元1234年)之間,是世界上最早的瓷器論著。文中主要記載了南宋景德鎮瓷器的制造工藝、市場、賦稅以及并存竟爭的瓷窯和有關的制度。它對研究中國陶瓷史,尤其對研究景德鎮宋代制瓷史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九、宋代景德鎮窯業管理
1.窯稅制度
南宋,景德鎮實行了一種特殊的稅制,即瓷課。其征稅的標準是以窯的空間容量來確定的,卻不管這一窯瓷器能否燒成或質量優劣,將生產風險強加在窯工的身上。因此,景德鎮窯便以覆燒法來提高窯室的裝燒產量。
2.景德鎮瓷窯博易務
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根據著名諫官余堯臣的提議,在景德鎮設立了專門管理陶瓷貿易和稅收的行政機構——瓷窯博易務。
3.監鎮官
景德鎮設立之初,宋朝政府就在此設監鎮官管理。明《江西大志》載:“宋景德中置鎮,置監鎮一員?!北O鎮官的職責除了管理鎮內治安、盜警外,還兼管商稅及窯稅。南宋,朝廷直派京官充任監鎮,負責維持景德鎮社會秩序,或以地方官佐理監陶。